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

语出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认为《诗》之所以居于六经之首,在于圣人以其感人心而能致天下和平。对于情、言、声、义的认识是白居易认识诗歌性质和功能的基本框架,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与元九书》)

诗人感于事,受到外物的触动,即动于情。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是诗的发动机制和产生根源。苗言指语言辞藻的铺陈展开如同植物的躯干,是诗歌的文字修辞。诗的声音,即音韵就如植物的花朵,而义则是诗歌的旨归。这4个指标概括出诗歌产生的根源,以及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言和声关涉诗歌形式,而义则集中于诗歌的内容。四者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产生感动人心的效果,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

对诗歌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诗歌创作特定的美学追求。白居易的讽谕诗,尤其是其中的新乐府诗,是这一主张的典型诗体。在《新乐府序》中他准确地阐明了诗歌创作的美学形式与其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新乐府序》)以义为统帅,质朴激切,声随义转,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之旨,对社会现实展开猛烈的批判。

白居易对于诗歌通俗化的追求有流于浅俗之嫌,但也大大地拓展了诗歌对于日常生活的表现力和叙事能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您推荐

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 : 魏晋时期对语言能否完全表达意义各家所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哲学层面荀粲的言不尽意论,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和王弼的寻言观意、得意忘言论,及其影响到的古代文论领域晋代陆机的“课虚..

为时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 : 语出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的实质是强调诗人应充分发挥诗歌的讽喻功能,以诗为现实之镜鉴,反映民生疾苦,针砭时弊,力挽诗道之衰颓、社会之衰败,..

踵事增华

踵事增华 : 指文章创作在尊崇经典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地传承并发展经典。踵,即跟随、接续;华,即美丽、文采。语出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羸疾者的爱》

作用

作用 : 泛指诗人在创作中展开的艺术构思活动。皎然对这个概念的表达非常简洁,又涉佛理,运用十分微妙。他推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诗式·文章宗旨》)的作诗宗旨,认为符合这一宗旨的典范是南朝诗人谢灵..

宗经

宗经 : 《文心雕龙》篇名,指出写作须向经典著作学习。与《原道》篇、《征圣》篇、《正纬》篇和《辨骚》篇统称为“文之枢纽”。宗经的思想最早由荀子提出,《劝学》一方面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学恶乎..

体性

体性 : 体指文学作品的风格,性指作者的情性。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云:“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8种文学风格与情性之间的关系密切,作者内在的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