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亡女苏菲》

    《哭亡女苏菲》 :

作者高兰。1942年3月29日刊于重庆《大公报》“战线”副刊。收入1944年1月重庆建中出版社出版的《高兰朗诵诗》。武汉失守后,高兰全家迁移到了重庆。这是国统区大后方的中心,但普通百姓却没有自由民主,更没有生活保障。诗人工作无着,一家人居无定所,度日艰难。由于生活窘迫,年仅7岁的爱女苏菲因患疟疾,无钱无药医治而亡。高兰痛不欲生,含泪把她葬在重庆歌乐山下。1942年3月,在女儿逝世一年后,高兰含着血泪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长诗《哭亡女苏菲》。

《哭亡女苏菲》整首诗回荡着诗人悲凉的呼唤,细腻而缠绵地抒发了一个慈爱而无助的父亲对孩子的深切怀念和愧痛之情。诗歌开篇便是一段呼唤:“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萋迷!”由此,苏菲的命运与抗战流亡中成千上万的流亡家庭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诗人也因此跳出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把对亡女的怀念之情和反映广大人民悲惨遭遇的群众情感结合起来,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忧患,强烈控诉了日寇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接着,诗人展开了对孩子生活片段的追忆:女儿的书包和衣裙,治病时无望的悲伤,棺木入土的情景,往日饥寒交迫的种种场面。并用联想和想象与生活细节的描述相呼应,强化生活的残酷与悲凉:“告诉我!孩子!在那个世界里,你是否还是把手指头放在口里,呆望着别人的孩子吃着花生米?望着别人的花衣服,你忧郁的低下头去?”诗人用含泪的笔勾画出他眼中的景致:风寒草黄、雪落燕去、寒霜落、蚯蚓翻泥,哀啼的野鸟、惨绿的灯笼、墨黑的层云……营造出悲情的氛围,深远苍凉的意境。最后则以狂风雷电摇撼着万千重山作比,表示自己誓死不屈的斗争决心。

全诗以生动的口语为主,又很注重音律的和谐,一韵到底,读起来情感起伏有致、朗朗上口。《哭亡女苏菲》因其语言的通俗和感情的真挚,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为您推荐

三准

三准 :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在文学创作的准备工作中应遵循3..

《老马》

《老马》 : 作者臧克家。初刊不详,收入臧克家诗集《烙印》(1933)。臧克家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诗人,在精神上与农民结为一体,以农民的心态,扎实而真诚地描绘下层农民残酷的生存现实,表现农民的苦难和悲哀,..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 语出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认为《诗》之所以居于六经之首,在于圣人以其感人心而能致天下和平。对于情、言、声、义的认识是白居易认识诗歌性质和功能的..

言意之辨

为时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 : 语出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的实质是强调诗人应充分发挥诗歌的讽喻功能,以诗为现实之镜鉴,反映民生疾苦,针砭时弊,力挽诗道之衰颓、社会之衰败,..

踵事增华

踵事增华 : 指文章创作在尊崇经典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地传承并发展经典。踵,即跟随、接续;华,即美丽、文采。语出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羸疾者的爱》

《羸疾者的爱》 : 作者白吐凤。1925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全名为《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长诗《羸疾者的爱》,约700余行,6千多字,分为4章,以主人公与老村长、母亲、朋友和少女的4段对话结构篇章,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