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 :
江苏无锡人。卒于北京。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关注和研究。他的《谈艺录》(1948)在继承和总结传统诗话的基础上,对中西诗论进行了精微的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很多前人不曾提出的新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影响,《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家V.B.什克洛夫斯基、丹麦哲学家S.克尔凯郭尔、法国诗人P.瓦莱里等的理论,被首次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此书还最早提出了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谈艺录》1984年由中华书局再版时,钱钟书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内容作为下编。下编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新兴的学科和理论有丰富的联类、辨析和比较,包括精神分析、结构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的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株守成见地作了许多新的考释和有创见性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宋诗选注》(1958)提出新的选诗原则,突破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很多问题作出了贯通中西、精见迭出的阐发。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英文版,北京图书馆刊,1943)、《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 )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还是出色的散文家和小说家。长篇小说《围城》(1947)描绘了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而“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围城”意象表达了小说的深层意蕴,包含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小说的反讽技巧高超,旁支斜出的叙述风格,诡奇、机智、聪睿、富有知识容量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比喻,尤其是信手拈来的典故,使它得以成为独树一帜的“学人小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6)和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同样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具有机智隽永的风格。三联书店2001~2002年出版有《钱钟书集》,10种13册,3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