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高

真高:【真高】与“虚安”相对而言,指明文章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汉王充《论衡·对作篇》:“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莲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威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商,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基本皆起人间有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
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
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
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一作盛溢)之语:用笔墨者,生空文,为塵妄之传。
听者以为真然,说而不舍s览者以为实事,传而不绝。
不绝,则文载竹帛之上,不舍,则误入贤者之耳。
至或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说;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
明辨然否,疾心伤之,安能不论?孟予伤杨、暴之议大夺儒家之论,引平直之说,褒是抑非,世人以为好辩。
适子日:‘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今吾不得已也!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
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说明作《论衡》的目的,雷在举起“真美”的旗帜,挡荡当时虚妄的文风。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将“真”与“美”联系和统一起来。
又《论衡·须颂篇》,“汉有实事,儒者不称,古有虚美,诚心然之。
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
”“实事”即真事,与“虚美”相对。
在批评俗儒好长古而短今,相信古之虚伪而忽视今之真实的同时,再次强调了真美的重要。
他所说的“真”不仅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的真实,也包活人工创造的真实。
《论衡·率性篇》:“天道有真伪。
真者固与天相应,为者人加知巧,亦与真者无以异也。
何以验之?《禹贡》日‘璎琳琅汗'者,此则七地所生,真玉珠也。
然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珠别,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琳皆真玉珠也。
”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们运用智力技巧所进行的加工和创造。
以人工创造的玉珠和天然的真玉珠比无异为例,说明两者皆有真美的特性。
这一美学观点,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颇有影响。
梁钟嵘《诗品序》;“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这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声病之学而发的。
认为写诗作文,娶是拘泥于各种忌讳,为声体所束缚,不敢独创,艺术的真实自然之美就会遒到损害。

为您推荐

文集于札,忠有恶

文集于札,忠有恶:【文集于札,忠有恶】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善与恶之分。 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贤圣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见以正邪,安宜安记?足蹈于地,迹有好丑,文集于札,志有替恶。 故夫占迹以睹足,..

尽尽美

尽尽美:【尽尽美】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提出的审美要求,一般地说,“美”是对艺术形式而言,“善”是对作品内容而言。 《论语·八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差也。 '谓《武》:‘尽美兔,米尽善也。 ””这是中国..

美动七情

美动七情:【美动七情】指势感特征,宋许题《许彦周诗话》,“时李端叔喜韩涯诗,诵其序云:‘姐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 ”“香”、“美”在此指艳情诗的审美特征。 但“美动七情”客观上也揭示了优秀文艺..

移风易俗

朴:【朴】指朴实、朴素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风格。 它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有三种:①指品格的纯朴,敦厚。 《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老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天运》“吾子天下无失其朴。 ”《..

真期精金美玉,伪则瓦碟黄土

真期精金美玉,伪则瓦碟黄土:【真期精金美玉,伪则瓦碟黄土】.以精美的金玉为喻,说明具有真实性的作品有着经久不变的审美价值,又以瓦砾粪士为喻,说明虚假的东西就象一堆废物,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九《复李叔则书》,“..

气:【气】出哲学领域移用于文学美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古典哲学中,“气”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并推动其发展变化。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