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尽美

尽尽美:【尽尽美】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提出的审美要求,一般地说,“美”是对艺术形式而言,“善”是对作品内容而言。
《论语·八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差也。
'谓《武》:‘尽美兔,米尽善也。
””这是中国文艺美学史上首次将“善”与“美”区别和运用。
孔子认为舜时的乐曲《韶》,表现形式美极了,内容也是极善(好)的;周武王时的乐曲《武》,表现形式美极了,内容却未达极善(好)。
前者形式美与内容善是相统一的,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孔子所说的“善”,虽然以其阶级道德为标准,但他从美学上所阐明的道理,.却很有意义,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张怀球《书断下》:“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若章尊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第一;其间备精诸体,唯独右军,次至大令。
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谓《認》,尽美矣,又尽善也。
”直接用孔子的观点来评价书法艺术。
唐李世民论及王逸少等人的书法艺术时说,“虽秃千牛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
以滋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所以评察古今,研精索,尽善尽美,其维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英识其端。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见《书法玄》卷四《唐太宗书王右军传授》)与音乐、书画艺术相同,文学作此真所谓警策句。
若云一篇尽美尽善,则未也。
”接着他对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作了较为全面的赏析:“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
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矣。
此际声闻、色象,种种消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
佛性、入性、鸟性,无动不静,无二不一。
故结言‘万籁此俱(一作都)寂’。
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来也,自首至尾,总是“清臊'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所评及的《吊王将军墓》为常建作,全诗是“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王维的《终南山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有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列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磐声。
”品也有善与美的对立统一问题。
唐魏征《隋书·文学传序》:“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暂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共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摄彼清音,筒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唐股《河岳英灵集》论及常建时也说:“高才无贵仕。
诚哉是言。
疑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跑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智远,其兴僻。
佳句辄来,性论意表。
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例十数句并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
‘战馀落日黄,军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属思既古,词亦警绝。
潘岳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认为一首诗之中,有了警句,便是一篇尽善。
清吴景旭不赞成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观点,他在《历代诗话》中“尽善”条下说:“常建“清晨入古寺'一章,正维‘中岁颇好道’一章,每不过四十字尔,一尘不到,万虑消归,直与无始者往来,若看作章句文字,便非闻道之器。
此真正一篇尽善者也。
岂仅称警策而已哉。
欧阳永叔极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
黄山谷极爱‘山光恍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
余以摘句导声,终是后人影响.不意股进士瑙身跻有唐,已有此偏论也。
如《吊王将军墓》一诗,将一‘死’字属鼓声上便妙。
《小雅》:“鼓声渊渊'。
《本传》:‘三鼓气竭”。
合两处观来.则“鼓声死'三字模写欲绝。
与吴景旭观点相类似的有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王右丞五古,尽善尽美矣,《观别者》篇可入《三百》。
孟浩然五古,可敌右丞。
储光诗是沮、漆、丈人语。
高达夫五古,壮怀高志,具见其中。
子美称*岑参识度清远,诗词雅正'。
杜确云:“岑公属词尚清,用志尚切,回拔孤秀,出于常情。
'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修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李颀五古,远胜七律。
常五古,可比王龙标。
颗因李北海一-言,股置目为“轻薄';诗实不然,五古奇崛,五律精能;七律尤胜。
蚩曙五古,载《英灵集》者五篇。
高妙沉着。
殷瑙谓其“吐词委婉,情意悲凉',未尽其美。
珊谓薛据‘骨便有气魄',斯言得之。
陶翰诗沉健、真恻、高旷俱有之。
瑶又谓刘育虚‘情幽兴洒,思苦语奇’,得其真矣。
余如张调、丘为、贾至、卢象诸君,俱有可观,合于李、杜以称盛唐,淘乎其为盛唐也。
钱起、韦应物,体格稍异矣。
”认为文学作品有善与美相统一的,也有相矛盾的。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有诗以米,郑渔仲主声,马贵与主义,持论各有所见。
盖《三百》之义,尽于兴观群怨,其声则警史之徒皆能歌也。
自后历代作者,精求其义,而节音不皆可歌,或五字并仄,或十字俱平。
唐兴,昉《尚书》和声之旨,始制为律体。
一律之内,旨音叶,格高气谐,平仄对待,自有一定。
天然之妙,似于主声之说居胜。
然兴会不高,神致索然;虽极宫商之美,弗善也。
故知二家之说,合则并美,离则两伤,尽善尽美,斯为难矣。
”认为只主张诗歌声韵(形式)之美,或只主张诗歌含义(内容)之美,都会带来“离则两伤”的恶果,而应当是两者结合起来,力求“尽醬尽美”。
清乔亿《剑溪说诗又编》,“景兼比兴,无景非诗。
顾涉笔皆景,纵美未善。
”认为诗歌只是写景,而没有比兴之义,纵然很美,也是不善的。
这就有力地强调了“景兼比兴”,善美统一。

为您推荐

美动七情

美动七情:【美动七情】指势感特征,宋许题《许彦周诗话》,“时李端叔喜韩涯诗,诵其序云:‘姐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 ”“香”、“美”在此指艳情诗的审美特征。 但“美动七情”客观上也揭示了优秀文艺..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指文艺具有能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审美功能。 战国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指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

朴:【朴】指朴实、朴素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风格。 它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有三种:①指品格的纯朴,敦厚。 《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老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天运》“吾子天下无失其朴。 ”《..

真期精金美玉,伪则瓦碟黄土

气:【气】出哲学领域移用于文学美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古典哲学中,“气”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并推动其发展变化。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

虚实

虚实:【虚实】“虚”与“实”相对,和“无”与“有”相通,参看[有无]条。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虚实”比“有无”用得更广泛,其含义亦更丰富。 偶寄·词曲部·审虚实》,“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实者,..

贵真丽戴美,贵美而贱真

贵真丽戴美,贵美而贱真:【贵真丽戴美,贵美而贱真】这是古今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以及文艺和学术性论著的一种区别。 近人刘师培《论美术与徵实之学不同》,“古入之于物也,贵真而贱美;后世之于物也,贵美而贱真。 贵真者近于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