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

    《故事会》 :

1963年7月创刊,1965年6月停刊,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创刊之初为不定期的丛刊,共出版16辑。与之配套的故事单行本是《故事会小丛书》,共发行54本。1979年1月《故事会》复刊,同时改为双月刊。1984年1月《故事会》改版为月刊。2004年1月《故事会》再次改版为半月刊,延续至今。

《故事会》创刊之初,顾伦担任主编,李中法、林二南负责编辑工作。随后钱舜娟、顾乃晴、周月华、吴树文、王存礼等陆续加入编辑队伍。当时刊物的主要任务是刊载可以直接供给故事员口头讲述的故事脚本,以促进群众故事活动的发展,扩大社会主义宣传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故事会》的对象,以农村故事员为主,兼顾工厂和其他方面。故事语言尽量做到口语化,讲起来顺口,群众听得清楚。刊发的故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比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也是可以供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

1963~1965年,《故事会》所刊载的故事作品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根据现代戏剧、电影、小说、报道等改编的故事。大部分是阶级斗争、革命斗争、生产斗争的题材。作者以工人故事员居多,语言以上海方言为基础。②创作故事。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题材以移风易俗和推广科学实验最为突出。作者以农村故事员居多。③重大题材的故事。主要根据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文件、指示以及报刊所反映的动向,颂扬社会主义先进模范人物和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引导业余作者创作出密切配合宣传任务又适合群众需要的故事。

这三类故事语言均以普通话为基础,能够适应全国传播的需要。此外,《故事会》从第7辑开始增辟了《故事员园地》,发表了一批讨论新故事创作方法、讲演经验、故事鉴赏与评论的理论文章。《故事会》在当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它的创刊不仅促进了人们对新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活跃了新中国农村文化生活,开放性地培育了一种新的故事文学的文体样式。

1979年《故事会》复刊后,提出“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新故事”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刊发传统民间故事和新传说故事的力度,鼓励个人在学习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书面创作新故事,新开辟国外民间传说故事、科学故事等栏目;同时刊发民间文学、故事学研究的理论文章,一方面系统介绍民间文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体系,另一方面注重从实用的层面总结、推广故事创作方法。

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有:①民间文学作品。涵盖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现当代新传说故事,部分外国传统民间故事。这在当时扩大了民间文学作品在群众中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搜集、推广民间文学工作的开展。②个人创作的故事文学作品。这部分新故事是在传统民间故事和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又广泛接受小说、戏剧、电影、报告文学等各种新文艺体裁影响的一个文学新品种,推进了群众性故事文学的创作进程,并为演进中的中国现当代民间文学、故事学的构建储备了宝贵的资料。③民间文学理论。刊发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经验,并持续性地刊发个人创作故事文学作品的理论与方法。

20世纪90年代,《故事会》中故事理论研究部分被取消,成为专事刊发故事作品的刊物。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在进入21世纪之际,《故事会》明确提出将“眼光向下,情趣向上”确定为办刊的审美宗旨,刊发群众的故事文学作品。

60~70年代的《故事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构建新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承载体。80年代后,《故事会》逐步依据市场的需求发展成为群众故事交流的平台。《故事会》探讨并初步形成了故事创作和批评理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故事家,极大地鼓舞了群众进行故事文学创作的热情,也为他们思想意识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为您推荐

《中国妇女与文学》

《中国妇女与文学》 : 现代陶秋英著。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出版。陶秋英(1909~1986),吴江(今江苏苏州)人。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1931年考取燕京大学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执教成都华西大学、三..

母题

母题 : “母题”来自英文“motif”,美国民间文艺学家S.汤普森首先提出并把它运用于民间故事研究。胡适在1924年研究民间歌谣时引进并将其译作“母题”。1984年,台湾学者金荣华提出用“情节单元”代替“..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 现代袁行霈著。袁行霈(1936~ ),字春澍,江苏武进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外籍院士。著有《陶渊明研究》《陶..

毛星

吴歌

吴歌 : 吴歌是吴地广大民众的口头文艺创作,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屈原《招魂》中有“吴歈蔡讴”的记载。《晋书·乐志》中提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专门设立“吴声歌曲”一类。..

故事类型

故事类型 : 为世界通行的一种民间故事研究方法。“类型”的概念最初由芬兰学者K.克隆在19世纪末提出;民间故事学中的类型源自芬兰学者A.阿尔奈于1910年在《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对各民族民间故事进行..

箭垛式人物

箭垛式人物 :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人物类型。此概念最早由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的《三侠五义·序》中提出。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在民间被树立起来以后,会产生一种吸附力。民众会将与此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