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吕克,L. :
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为匈牙利移民。青春期因患严重的厌食症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疗。1961年高中毕业之后,曾先后就读于萨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不过未取得学位。20世纪60年代末,在高德学院和爱荷华大学讲授诗歌和创意写作类课程。1983~2003年,在威廉斯学院担任教职。2003年,受聘为耶鲁大学高级讲席驻校作家。
在父母的鼓励下,格吕克自幼喜爱诗歌创作。1968年,她的第一部诗集《头生子》问世。截至2015年,她一共发表了17部诗集,其中诗集《野鸢尾花》(1992)获得普利策奖,《忠贞善良之夜》(2014)获得国家图书奖。她还获得博灵根奖、史蒂文斯奖、国际笔会新英格兰奖、兰南诗歌奖,以及古根海姆、洛克菲勒和国家艺术基金等基金会的资助。1999~2005年,当选为美国诗人学会理事。2003年,成为第12任美国桂冠诗人。202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格吕克的诗歌带有一定的自白派风格,善于以第一人称话语方式探讨内心深层的阴暗情绪,表达对爱情、家庭、婚姻的悲观、迷茫乃至绝望的情绪,语调直白冷峻,毫无遮掩。她的诗歌带有梦幻般的色彩,却能带给读者以现实主义的启发和情感震撼,尤其擅长对负面情绪的美学处理。格吕克的第一人称叙述多是通过人格面具的形式来实现。这些人格面具可以是历史人物,《圣经》和希腊神话人物,抑或是童话中的角色等。如《沼泽边的房屋》(1975)中对圣女贞德形象的挪用,《阿弗尔诺》(2006)借助希腊神话人物珀塞福涅展开对母女关系和衰老话题的探讨等,都是这种诗歌技巧的经典体现。这种诗歌风格让她的诗歌作品充满艺术张力,读者不仅能够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而且能清晰感受到作家主体意识的流动。此外,格吕克总是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叙事纳入精妙的诗艺架构之内,从而让作品结构谨严、布局巧妙、视角独到,具有较为明显的形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