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知人论世

[诗经]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载:“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后代学者对孟子此语的理解也存在分歧:1.认为“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四者之间是平行关系,都是“上友古人”的手段。如东汉赵岐说:“尚,上也,乃复上论古之人。颂其诗,诗歌颂之,故曰颂。读其书,犹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论其世以别之也。在三皇之世为上,在五帝之世为次,在三王之世为下,是为好上友之人也。

”(《孟子注》)焦循也说:“若生今世而上友古人,则不同世,何以知其人之善,故必颂其诗、读其书而论其世。”(《孟子正义》)2.认为“诵其诗”、“读其书”与“知其人”、“论其世”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必“知人论世”才能准确理解其“诗”“书”的含义。如朱熹说:“尚、上同,言进而上也。颂、诵通。

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而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论语集注》)胡毓寰也说:“读古人作品,必知其人身世,时代背景,然后能了解其作品真谛,故云‘诵其诗,读其书,须论其世也’。”(《孟子本义》)我们以为这两种解说都有合理的成分,但又都偏执一隅,若能将两说融为一体也许更能体现孟子这段话的本意。

的确,孟子这段话的主旨并不在讨论颂诗、读书之法,而在论述“上友古人”的方法。“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确实是作为“上友古人”的方法提出来的,但这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很明显的:“孟子是将知人——了解作者看作颂诗、读书的必要条件。

‘是以’二字则又交待了‘论其世’与‘知其人’的关系:为了正确理解诗、书,必须了解作者,而要了解作者,又必须研究作者的身世。”(阮国华《孟子诗说复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当然“论其世”也包括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孟子“知人论世”把诗文创作与理解、欣赏同时代联系起来,同作者的身世、人格联系起来,这在战国时期实在是了不起的创见。

它标志着孟子对诗书文学性质的深刻体认,也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水平。孟子“知人论世”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大,一直是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主张之一。

为您推荐

[诗经]兴观群怨

[诗经]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之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诗》的言志、美刺和教化的作用,孔子则首先从理论上对《..

[诗经]无算乐

[诗经]无算乐: 语出《仪礼·乡饮酒礼》:“主人请彻(撤)俎,众宾皆降。脱屦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算爵,无算乐。”郑玄注:“算,数也。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也。燕乐亦无数,或间或合,尽欢而止也。”无算乐是行乡饮酒礼毕之后宾..

[诗经]着述引诗

[诗经]着述引诗: 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战国时期,面临新的社会问题,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纷纷着书立说,各自提出解决社会矛盾的观点思想。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学者常在着作中引《诗》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孟子》引诗33处,《荀子》..

[诗经]郑声淫

[诗经]《诗经》中最晚的诗

[诗经]《诗经》中最晚的诗: 关于《诗经》中最晚的诗,说法较多,影响较大的有:1.古文毛诗以为是《陈风·株林》。《毛诗序》:“《株林》,刺(陈)灵公也。淫乎夏姬,驰驱而往,朝夕不休息焉。”《左传》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载其事,..

[诗经]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诗经]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语出南宋郑樵《通志》:“古之达乐三,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所谓金石丝竹匏木土革,皆主此三者以成乐。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

[诗经]祭祀宴飨

[诗经]祭祀宴飨: 周人在重大的典礼上都要演奏诗乐,如《周礼》太师职下所云,在举行大祭祀、大飨、大射、大丧等典礼时,大师都要率乐工奏乐歌诗。所谓“祭祀宴飨”即是指周人用诗于典礼。这是《诗经》本身固有的应用,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