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悟说 : 中国古代关于诗法学习的一种理论。“悟”本是佛家语,指佛教徒对自己心中的佛性的认识。北宋以后,佛家的“悟”开始进入诗歌理论,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以禅喻诗的一部分。如江西诗派的韩驹《书赠赵伯鱼》诗道:“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口拈出皆成章。”吕本中也说:“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童蒙诗训》)。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明确把“悟”作为学诗的不二法门。韩驹等人讲“悟”,大抵是熟参前人的诗作,从中学习诗法,写出好诗。严羽讲“悟”,则是他“兴趣”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羽认为诗有“别材别趣”,而对此“别材别趣”的把握不能通过理性的认识,只能通过“悟”。所以他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语”;“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显然,严羽的“悟”,当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严羽注意到了审美活动中的感性直观特点,注意到这种似乎是不借助人的理性思维的直觉活动而无以名之,于是从禅宗那里借用了“悟”这一概念。严羽将汉魏盛唐诗歌作为学诗者“悟”的对象,要求学诗者“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因各人天分,下的工夫不一,所以“悟”又有“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的分别。“透彻之悟”也就是严羽说的“妙悟”,达到了这个境界,便不难写出好诗。严羽的“妙悟说”代表了古人诗论中“诗悟说”的最高成就,其理论意义在于深入到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规律的内部,强调对诗歌审美意境的创造和把握,涉及到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些特殊规律,对于传统的诗论是一个突破。其局限则在于忽视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血缘关系,一味强调以前人优秀作品作为“悟”的对象,对作者从生活获取创作源泉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模拟复古之风。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