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训诂学(语言)

清代训诂学(语言):

训诂学史分期之一。一般认为这一时期为训诂学的复兴时期。清人几乎把所有留传下来的古代文籍都重新作了文字和语言的考证。通释语义的着作数量远远超过前代,体例也比前代完备。注释前代训诂专着的有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毕沅《释名疏证》、胡承珙《小尔雅义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仿效《尔雅》编撰的有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夏味堂《拾雅》、史梦兰《叠雅》、陈奂《毛诗传义类》、朱骏声《说雅》、程先甲《选雅》等。汇集古代传注的有阮元《经籍簋诂》。考订群书的有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戴震《转语》、程瑶田《果臝转语记》、王念孙《释大》。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有刘淇《助字辨略》、王念孙《经传释词》等。研究方言的有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正》等。清代训诂学特点是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善于由音求义,综合比较,实事求是,但训诂仍附庸于经学,通转的滥用导致附会穿凿,对唐代以后的新词俗语未予重视。

为您推荐

元明训诂学(语言)

元明训诂学(语言):训诂学史分期之一。一般认为这一时期为训诂学的衰落时期。元代崇尚武功而贬抑儒学;明代学风空疏,士人游谈无根,向壁虚造,积习难返,所以这一时期的训诂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也有个别学者,能够在训诂理论上..

宋代训诂学(语言)

宋代训诂学(语言):训诂学史分期之一。一般认为这一时期为训诂学的变革时期。宋代道学大兴,学者习谈性理,因此,宋代的训诂学一方面呈现出凭臆逞说、流于主观的倾向,一方面又现出敢于大胆疑古、创发新义、阐明义理,日趋精微的..

魏晋至唐代训诂学(语言)

魏晋至唐代训诂学(语言):训诂学史分期之一。一般认为这一时期为训诂学的保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古书词义艰深,不易理解,于是注释古书的风气日盛。训诂学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

两汉训诂学(语言)

音义同源说(语言)

音义同源说(语言):主张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同出一源,互相依存的训诂学说。段玉裁认为“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此说导源于其师戴震“训诂音声,相为表里”。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后黄承吉..

先秦训诂学(语言)

先秦训诂学(语言):训诂学史分期之一。一般认为这一时期为训诂学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和文字的演变而引起。其功能是:(1)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论语·颜渊》:“政者,正..

转语说(语言)

转语说(语言):运用转语进行训诂的学说。转语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方言区域的语音形式的变体,语音形式之间往往存在着对应关系。最先谈到转语的是扬雄的《方言》,以后是郭璞的《方言注》。他们认为转语有两种情况: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