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五四”前后,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获得了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完成了传统音韵学向现代音韵学的转变。其主要特征是:(1)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主要目的是解释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工作是考订、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属于语文学范畴;而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目的是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语音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2)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异文、声训等等,其主要作用在于指示古音的音类;现代音韵学的研究材料除以上种种之外,又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等等,其主要作用不仅指示古音的音类,而且表明古音的音值。这种新材料使现代音韵学有可能完成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终任务——重建母语。(3)传统音韵学注重材料的考订和归纳,如《诗经》韵字的归纳、反切上下字的系联,这种方法只能求得古音的音类;现代音韵学除了传统的方法之外,更注重语音实验、数理统计、历史比较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科学地解释各种语音现象,替古音各音类构拟音值。1923年,胡适翻译发表的俄国钢和泰《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一文是现代音韵学诞生的前奏。同年汪荣宝发表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在材料上突破汉字的束缚,在方法上摆脱了单纯的考证,其成果推翻了顾炎武以来古无麻韵的旧说,为拟测古音音值开辟了新的途径。此文是现代音韵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现代音韵学的诞生(语言)
现代音韵学的诞生(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