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证文献语言(语言)

核证文献语言(语言):

通过核查引证古代文献语言来分析词义、考求词源的一种训诂原则和方法。许慎《说文解字》最早指出“经艺之本”,并以六艺群书的实际语言资料为依据剖析字形、分辨训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后世的训诂学家多遵循这一原则与方法来注释古书、阐明词义。核证文献语言要求旁征博引古籍群书,细密、深入、全面地说明词义。如《说文·土部》“掸”段注引《诗经·郑风·东门之坛》说明“坛”即“掸”字;引《左传·昭公元年》“郑人请掸听命”说明掸必在野引《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郑子产草舍不为坛”说明掸必除艸;引《尚书·周书·金縢》“为三坛,同掸”证明坛高掸下;从各个方面归纳出“掸”的完整义界。又引《礼记·祭法》“王立七庙、二祧、二坛、一掸”注“封上曰坛,除地曰掸”,指出“掸”与“坛”之间的细微区别,阐述了词义的发展。核证文献语言还要求对所引用的文献语言材料有正确的理解。如《说文·掸部》“若”段注引用《国语·晋语》“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将其中的“若”理解为“择”,从而正确阐明了《说文》所训“择菜”是引申义。而《晋语》韦昭注却将其中的“若夫”讲作虚词,这就不可能正确注释文献语义。

为您推荐

比较互证(语言)

比较互证(语言):训话方法之一。指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关系的对比,较其异,证其同,正确地探求和判定词义。在运用*以形索义和*因声求义方法时,绝不能脱离对于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完全推源(语言)

完全推源(语言):同“不完全推源”相对。确定根词的推源。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如立禺字以为根,禺亦为母猴也。猴喜模效人举止,故引申之凡摸拟者称禺,《史记·封禅书》云‘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

形音义互求(语言)

形音义互求(语言):一种综合的训诂方法。包括“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等法。清代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

训同义异(语言)

以义正音(语言)

以义正音(语言):指根据意义关系就字正音。戴震《转语二十章序》说:“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止之。”深刻地总结了训诂的音义互求方法,概括了“因声求义”与“以义正音”相互推动的情形。以义正音包含两项内容:一是..

本字为训(语言)①

本字为训(语言):即“同字为训”。异字为训用与被训释字不同的字作训释字来训释字义。如《诗·召南·何彼矣》:“王姬之车。”郑笺:“之,往也。”..

因声求义(语言)

因声求义(语言):训诂方法之一。通过分析音与义的相互关系及声音变化的轨迹来探求词义。从汉代起,文字学家与注释家就关心到声音这个重要因素。《说文》、《释名》、《方言》等书大量运用声训,注疏中以音别义的条例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