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 :
美国学者M.朗(M.Long)和印度学者N.S.普拉布(N.S.Prabhu)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发表的“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标志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确立。
20世纪80年代普拉布等人在印度班加罗尔进行教学实验,他认为,语言结构是用来帮助语言使用者表达不同意义的,而意义的表达则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实现。因此,任务是实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的载体。而对于任务的界定,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比利时学者K.范·德·布兰登(K.Van den Branden)指出对任务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语言学习目标和教育活动,而澳大利亚学者D.纽南(D.Nunan,1949~)也将任务分为两类:一种是真实世界的任务或目标性任务,主要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属于非语言性的;另一种是教育性任务,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无论何种定义,任务都被视为组织课堂活动的单位,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任务型语言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作为目标,主张通过任务为单位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机会,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语言。除了交际能力之外,任务型语言教学也会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等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