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
水平考试(proficiency test)又称能力考试,是语言测试的一种类型,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现有的语言水平或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考试不考虑被试的学习过程,也不以某种特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或教材为依据,而是根据语言运用能力的标准或某种特定任务的要求来命题施测。
HSK由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设计研发。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语”)成立了“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负责考试研发工作。次年,设计小组编制出了第一套试卷,对来自70多个国家的362名留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此套试卷具有较高的效度。1988年汉语水平考试举行了第一次正式考试,确定了HSK(初、中等)的卷面构成和分数体系。1989年,北语成立了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专门负责HSK的研发和实施。1990年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通过了国家教委(今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认为:HSK能够较准确地测出考生的实际汉语水平,“HSK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汉语测试的一项空白”。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了第21号令,把汉语水平考试定为国家级考试,正式命名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至1997年,HSK形成了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3个等级的完整的考试体系。
2000年,北语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开始酝酿HSK的改进工作,依据考试理论的发展和考试实施的实际情况,对试卷结构、题目类型、分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形成了改进版HSK。改进版由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的考试组成,各等级试卷均包括客观卷和主观卷,客观卷考查听和读的能力,主观卷考查说和写的能力。2007年10月,改进版HSK通过了专家鉴定。
为适应国际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 2010年起,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开始在海内外推广新HSK。
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母语非汉语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HSK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考试设计与国际汉语教学现状及使用教材相联系,重视发展考生汉语应用能力。
新HSK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口试包括HSK(初级)、HSK(中级)和HSK(高级),口试采用录音形式。
新HSK的考试形式有纸笔考试和网络考试两种。
HSK在研究和实施的过程中,已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大纲、论文、研究报告和论著,包括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研制并发表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编《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制定并发表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刘镰力主编《汉语水平测试研究》(1997),张旺熹、王佶旻主编《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改进版)研究》(2010),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编制并发表的《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20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