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运事 :
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云:“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金圣叹将《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称为“六才子书”加以评点,其《读水浒法》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对史书与小说进行了区分,认为史书必须先有发生过的真人真事,然后才有专门记述史实的著作,史书是对史实的记录与摹写。
因此,评判史书的标准是真实,它要求史书必须与曾发生过的人、事、情、景相符合。在史书中,文仅是传达事的工具,如司马迁《史记》所写人物,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都被视为“实有”,即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以史书为依托而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属于“据史演义”,是在史书基础上进行的丰富与拓展。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成分,但往往被认为是实有,仍被视为真实的存在,故历来《三国演义》有“七实三虚”之说。所以,史书和“据史演义”,都强调故事本身,进而对史迹(史记)进行丰富、润色与重构。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到《水浒传》,是一个从记实到演绎再到虚构的发展过程,小说《三国演义》是由以文运事到因文生事的中间状态,《水浒传》则完全抛开史书依托而纯靠想象进行艺术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