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 :
贵州独山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晚客曾国藩幕,奉命查访文汇、文宗两阁《四库全书》残本,先后为丁日昌、庞际云聘为江苏书局、扬州淮南书局总校,往来大江南北,尽交魁儒豪彦,饱览秘籍善本。
莫友芝与郑珍齐名,同出程恩泽之门,同为考据词章,世称“郑莫”。父莫与俦以汉学倡导黔中,“友芝少承先训,会通汉宋两学,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靡不探讨”(国史馆《文苑传·莫友芝传》)。又好藏书,精版本目录学。善书法,“真行篆隶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清史稿·莫友芝传》)。其诗学黄庭坚、陈师道,“不尚流美”(翁同书《郘亭诗钞序》),严谨措意,着力锻炼,追求造语新奇,有生新瘦硬之风。如“剔碣记曾当砌读,款门惊换对江开”(《饮谪仙楼有怀昔游》)。身处末世,世乱难安,六赴春官不中的人生际遇,化为孤寂幽峭、块垒不平的诗情。“遥知一老荒江上,满目寒云忆故人”(《寄子尹镇远》)。“饮罢不堪仍极目,支离飘泊古今哀”(《饮谪仙楼有怀昔游》)。但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并不单一,“有沉郁悲愤的纪实之作,有凄苦幽怨的亲情诗,也有明丽奇崛的田园山水诗,更有苍劲古秀的咏史、抒情作品,还有描写节日风情、蚕桑农事的作品”(黄万机《郘亭诗钞笺注序》)。特别是身经遵义战乱和太平天国战争,纪实之作充满悲悯情怀和“诗史”特色。《遵乱纪事》26首,每首有注;《和朱亮甫太守围城述愤六首》,或夹注,或诗后注,诗与注相得益彰,颇具史料价值。他尤喜以议论考据入诗,故陈衍认为他是“学人之诗,长于考证”(《石遗室诗话》),如《红崖古刻歌》《芦酒三首》《公孙橘二首并序》等。所以风格比较朴质,有时不免呆钝。
莫友芝成就在郑珍下,钱仲联谓莫诗“才力腾跃,不及子尹,而朴属微至,洗尽腥腴,亦偏师之雄矣”(《梦苕盦诗话》)。《影山词》量虽少而质甚精,堪称当行本色。又辑贵州明代诗歌,成《黔诗纪略》33卷,详加传证,因人考事,因事传人。
有《郘亭诗钞》6卷,同治修补本。《郘亭遗诗》8卷,光绪刻本。2009年,张剑、陶文鹏、梁光华收集各种刻本、稿本、钞本,整理为《莫友芝诗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张剑、张燕婴整理现存莫友芝各类著作,成《莫友芝全集》12卷,由中华书局出版。
《莫友芝诗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