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籁

    人籁 :

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在这里首次提出“三籁”的概念,“人籁”和“地籁”是作为“天籁”的参照而提出的。

“天籁”比喻无声无形而无处不在的“道”。庄子认为只有抛却人间是非、名利而达到“吾丧我”之境才能体悟到“天籁”之妙。“人籁”与“地籁”属于人与物的范畴。《齐物论》说:“人籁则比竹是已。”唐人成玄英《疏》说:“人籁则箫管之类。”晋人郭象注“籁”说:“夫箫管参差,宫商异律,故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郭庆藩《庄子集释》)庄子“人籁”侧重发挥“万殊”之意,用音乐的千曲万调代指下文批评的百家争鸣乱象:“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人们形神不安,勾心斗角,“随其成心而师之”,“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各怀偏见,各执一端,争辩不休。儒墨有是非之争,昭文善于鼓琴,师旷妙知音律,惠施好谈名理,公孙龙坚白之论,在庄子眼里这种“物论”都是未得道的曲士之见,属于“人籁”而非“天籁”。可见“人籁”喻指当时的百家争鸣,庄子对其持批评态度。

后人多从音乐角度阐释和发挥“人籁”的蕴意,对后世美学思想有重要的影响。如袁枚《续诗品·斋心》说:“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音乐是人内心喜怒哀乐的表达,主张真情实感,这是对庄子“人籁”的发挥。

为您推荐

夏曾佑

夏曾佑 :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入民国,一度退居,后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 此词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指人具有的内在的优良品质;文,文采,指人受到礼乐文化熏陶、教化之后的文雅气质。朱熹《四书集注》说:“..

百国春秋

百国春秋 : 出自《墨子》。《隋书·李德林传》中李德林引《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刘知幾《史通·六家》说:“《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案《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琐语》..

复沓

行人辞令

行人辞令 : 行人指春秋时期的外交使者。晏子论社稷之臣说:“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说苑·臣术》)后世把这种“分布于四方”的应对之辞称为“行人辞令”,先秦称之为“辞”“命”。《周礼·春官·大..

质文社

质文社 : 《质文》的前身是《杂文》月刊。《杂文》于1935年5月由“左联”东京支部成员陈辛人、魏猛克、林焕平、林林、邢桐华、任白戈、杜宣等人创办,郭沫若为特约撰稿人,也是实际顾问。《杂文》先在东..

战国策派

战国策派 : 1940年形成于昆明。因主办的《战国策》《大公报·战国副刊》及“战国时代的重演”的主张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何永佶、雷海宗等。《战国策》是自1940年4月1日至194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