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家》 :

1931年4月18日至1932年5月22日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其中1931年11月29日至1932年1月23日停刊近两月),最初题名《激流》,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时改名《家》。1949年前即多次再版,195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1958年5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文集》第4卷,1986年收入《巴金全集》第1卷,是巴金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巴金《家》手稿

小说通过四川的一个大家族高家的没落和分化,真实地写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小说以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要线索,写了高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高觉民与张蕴华(琴),高觉慧与鸣凤这几对青年,各自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欢遭际,以及由于性格不同、选择不同,最终走上不同的生活道路。

长房的大少爷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因为长辈之间的小龃龉而错过姻缘,由父亲和继母以抓阄的方式替他做主娶了瑞珏。美丽体贴的瑞珏给了觉新温暖与满足,儿子的出生也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但守寡之后回到娘家的梅芬与他再度重逢,令三人都陷入痛苦与无奈。梅芬抑郁而终,瑞珏因长辈的迷信被送往城外生产,难产而死。

二少爷觉民和三少爷觉慧就读新式外国语专门学校,他们鼓励就读于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琴表妹(姐)也来报考,打破男女不能同校的禁锢。觉民与琴表妹自由恋爱,却因为高老太爷想与好友冯乐山联姻,而被迫与其侄孙女订婚。在三弟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之下,觉民离家出走抗婚,取得了胜利。

觉慧与公馆里的婢女鸣凤互有爱意,鸣凤知道悬殊的地位不会让她成为高家的少奶奶,却仍渺茫地希望能永远留在觉慧身边。但是高老太爷随口指定将17岁的鸣凤送给朋友冯乐山为妾,鸣凤绝望中投湖自尽。梅、瑞珏和鸣凤,是具有爱和美特质的青年女性,却一个个为封建制度所毁灭。觉慧最终在大哥觉新的暗中支持下,离开令他窒息的高公馆,乘船前往上海。

这些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悲剧,突破了一般的反封建自由恋爱主题,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的核心专制主义。

小说写到的人物有几十个,最主要刻画了觉慧、觉新和高老太爷这三个典型形象。觉慧在学校排演西洋话剧,与兄长们订阅《新青年》等新文化报刊,参加民主运动,担任进步报刊的编辑,是受到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批评大哥的“作揖主义”,鼓励和支持二哥抗婚,站出来反抗家中长辈作法驱鬼的荒谬,是这个四世同堂的旧式大家族中的“叛徒”。同时,他也并不完美,他也有幼稚、偏激和思想矛盾的一面,但他对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所采取的彻底反抗态度,最富青春的激情,寄托了巴金的理想与希望。

觉新是小说中更为复杂的形象,他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思想已经觉醒,但却无力摆脱在大家庭中长房长孙地位的束缚,采取“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他每一次对家族长辈们的妥协与退让,无不以牺牲自己和亲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为代价,他的梦想、爱情、妻子都为家族专制所毁灭。他痛恨造成他不幸的这一切,但任何反抗的想法都会令他更加不适和恐惧,所以习惯性地顺从这一切,经常劝阻弟弟们的反抗行为。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怯懦,构成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自我折磨,甚至是一种人格分裂。觉新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其病态矛盾的人格中,人们往往能瞥见“现代人”的某些精神侧面。

高老太爷是高家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威”,他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儿孙的前途或婚姻,或随口将家里的丫鬟送给朋友为妾,直接或间接造成高家众多青年男女的悲剧。他的出场不多,威压的气氛却笼罩着整个大家庭。他并非是有意为恶,只是按照君臣父子之封建伦理“统治”高家,试图维系这个四世同堂大家族的长盛不衰。正是家族制度赋予他的地位,逐渐改变了人性,淡漠了亲情,只剩下无处不在的压抑与狰狞。他临终前衰弱、无力地叮嘱子弟好好读书、扬名显亲,但子辈的堕落腐化愈演愈烈、孙辈的成长与反抗此起彼伏,预示着罪恶的家族制度终将随着他这一代的死去而分崩离析。

巴金在《家》出版清样上的修改手迹

《家》在情节和结构上受《红楼梦》的影响,以事件为中心连缀情节,人物众多,事件繁复,叙事节奏较为松散。作家以如火如泉的创作热情,将真诚热烈或痛苦愤激的感情喷薄而出,形成酣畅的抒情风格,是巴金前期青春型创作的代表。受É.左拉和H.de巴尔扎克等作家的影响,《家》中的一些人物在巴金抗战初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春》《秋》中仍有后续故事,三部小说合称《激流三部曲》,三部曲的形式使人物在不同小说中反复出现,互相勾连,扩大了小说的社会容量,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影响力。

为您推荐

杨万里

杨万里 :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少年受学于吉州王庭珪、刘才邵。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三十年,拜谒谪居永州的名将张浚,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说,..

冯梦龙

冯梦龙 : 出身书香门第。“早岁才华众所惊”,却经常行走于烟花柳巷,混迹在歌姬舞女之中,与一班友人或一起吟风弄月、臧否人物,或沉湎声色、饮酒唱和。因此,友人称他为“畸人”和“狂士”。 董斯张说:“虎阜..

《荷花淀》

《荷花淀》 : 1945年5月15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副标题为“白洋淀纪事之一”。1947年4月与《山里的春天》等另外五篇结集为小说散文集《荷花淀》,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1949年8月上海生活·读书·新..

李汝珍

曹雪芹

曹雪芹 : 祖籍辽宁辽阳,一说原籍河北丰润,寄籍辽阳,生于江苏南京。先祖为汉人,约于明末入满洲籍,属汉军正白旗。曹雪芹的卒年,据甲戌本第一回脂砚斋评语,为“壬午除夕”,即1763年2月12日。另有卒年为癸未(1764..

徐志摩

徐志摩 : 浙江海宁人。卒于济南。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入伦敦剑桥大学学习两年,使他向往“楼高车快的文明”,形成了追求“自..

艾青

艾青 : 浙江金华县(今属金华市)人。卒于北京。生于中等地主家庭。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被送到本村一位被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大堰河对艾青的恩爱胜于父母,这使他从小感染了中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