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 :
1943年9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初版,以后多次再版,并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及影视作品。
小说叙述解放区的一桩婚姻故事。刘家峧的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但双方父母却竭力阻挠。小二黑的爹二诸葛认为二人“命相不对”,小芹的娘三仙姑贪图钱财欲把女儿许配他人。此外,乡村恶势力金旺兴旺兄弟也因各怀鬼胎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打击报复。最终在区政府的主持下,二诸葛和三仙姑转变了态度,金旺兄弟受到法办,小二黑和小芹喜结良缘。除了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风尚,热情赞颂一代农村新人的出现之外,小说也真实地写出了解放区农民,尤其是老一代农民的思想意识及处境。二诸葛的胆小怕事与封建迷信,三仙姑的装神弄鬼与好逸恶劳,在新的社会文化中显得尤为荒谬可笑,必然受到嘲弄与改造。同时,小说也并未回避解放区基层政权的复杂性,对反动势力在乡村政治中的渗透与覆灭都予以了揭示。
《小二黑结婚》插图
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时,身份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调查研究室成员,工作就是对群众的斗争、生活加以调查研究,再用各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以教育群众。小说原型来自山西辽县乡村一桩因恋爱纠纷引发的杀人案件,赵树理通过调查研究,再加以改编创作,以通俗故事的样式写成,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和教育效果。小说借鉴传统说书艺术形式,强调人物塑造,以一个个人物的小故事串连起来推进情节发展。小说共分12个小节,其中前5个小节“神仙的忌讳”“三仙姑的来历”“小芹”“金旺兄弟”“小二黑”以互相关联的叙述来分别介绍人物,同时也引出了人物背后的矛盾线索。矛盾冲突基本解决之后,最后一节“怎么到底”,仍然落实到人物形象上,使故事有个完满的结局。小说语言表达以洗练的北方口语为主,既朴素又诙谐,可读性强,也有效地扩大了作品的传播。
《小二黑结婚》出版后,“立刻在群众中获得了大量读者,仅在太行一个区就销行达三四万册,群众并自动地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同时,作品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阐述的文艺观念较为贴近,成为解放区文学及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代表之作。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据其改编的五场歌剧,由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和张佩衡作曲。1953年1月,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首演于北京实验剧场。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剧本和曲谱。歌剧音乐吸取山西民歌和三梆(山西、河南、河北梆子)一落(落子,即评戏)的音乐素材,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