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论读书

胡秋原论读书:

胡秋原(1901- )原名曾佑,又名业崇,字石明,出生于湖北黄陂。

1949年由大陆经香港迁居台湾。社会活动家、评论家。

早年就读于武昌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中央日报》副总主笔,创办过多种杂志。

1963年在台湾创《中华杂志》。着述达100余种,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对中西文化颇多研究。其代表作有《民族文化论》、《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一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纲》等。

胡氏于1941年3月在《读书通讯》第21-22期上曾发表《论读书》一文,以“为何读书”、“如何读书”和“读什么书”为三大论题。关于为何读书,他认为,读书不是特殊的职业,只是一切职业的准备工作。

学问发生于生产过程,是人类进步的工具。因此,“读书是为了明理,……使我们能为一有用之人,于是使我们得以有所贡献于人类社会幸福之增加,人类文明之进步,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这样的读书才有价值,才是善于读书。关于如何读书,他提出,首先要有读书的自信力,必须勤奋有恒。初看书者,可由人指导,或先博览,以培养广博趣味,然后再选择一定方向专攻,还须虚心,又不可轻信。读书时,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重要,粗读和精读应适当运用,眼、脑、手三者要并用,“最好的方法是做记号和笔记”。要掌握读书的工具即古汉语和一门外语,以扩张读书范围。还可以按照梁启超的着书读书法读书,即为写作而专门查找有关书籍阅读。这样针对性强,易读进去。读书有“四忌”,即强不知为知、一知半解、一孔之见和盲目附和。读书还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尤要注意视力。并自述,“作者因为少时忽略这些事,变为近视,至今目力不能久用,引为终身恨事之一,所以愿特别一提”。关于读什么书,他认为,读的书须合乎本国需要及本国当前的需要,各科的基本知识即学校里的各门功课总要尽可能学习,无论学文学理,都必须特别留意学习语文、历史、地理和数学。除书、刊外,必须读每天的报纸。

读外国书,必须了解其主张的背景,以估计其主张的价值。青年人应读几本传记书和文学书,因为“传记对于立身、为学、处世,都很有用;看文学书不一定志在做文学家,而可多懂一点人生,也可以助长自己的表现能力。但初读者,宜读代表作家之代表作品。也应看看军事和医学书,这对保障国家、个人安全均有必要。

”在该文之末并开列出其推荐的书目。 参见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民书目

为您推荐

顾颉刚论读书

顾颉刚论读书:顾颉刚酷爱图书,于读书多有精辟论述。尝谓:“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子上不必动..

季羡林论中国是世界上最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季羡林论中国是世界上最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季羡林(1911- ),山东清平(今归临清)人。梵文学家、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随叔父迁居济南,就读于小学、中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以清华大学交..

郭沫若论读书方法

郭沫若论读书方法:郭沫若一生博览古今名着,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读书经验。他认为读书目的不同,方法自然就有差异。他把读书的目的分成五种,从而也就有了五种读书方法:(1)为学习而读书。这是培养人格学成技艺之必需,一般通过..

吴耕民论读书

竺可桢论读书

竺可桢论读书: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09年入唐山铬矿学校土木系学习,后到美国留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曾创办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竺氏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但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十..

杨逵论读书有疑是智慧之门

杨逵论读书有疑是智慧之门:杨逵(1905-1985)原名杨贵,台南新化人。台湾作家,10岁刚过即喜读文艺书籍。青年时代曾到日本东京攻读文学、哲学,并读了许多关于思维方法的书。1927年放弃学业,回台湾参加抗日的农民运动和文化运动..

茅盾论读书与创作

茅盾论读书与创作:茅盾生平读书甚博。他认为:“读书的范围愈广,则愈能得到多方面的启迪,他的写作的准备项下的积蓄愈厚愈大”(《论创作的准备》),并认为,“边写边读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还须强调“边生活”(《关于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