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词 :
典故一般分为事典和语典,前者指前代典籍中的传说故事,后者指从前代典籍摘取的语句。与此相应,有些典故词是在事典基础上形成的,如“梨园”,典出《新唐书·礼乐志十二》所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事;有些则源于语典,如“言宴”,典出《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语。
有些典故词的成词方式比较特殊,有拼合、截割、附加等。拼合指摘取经典现成语句中的两个单音词,将其拼合为双音节新词,如《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后人将“屏”“翰”摘出拼合为“屏翰”。截割指截取割裂经典现成语句中的一部分,如“明发”即截割自《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附加指以经典中的某个单音词为基础,再附加其他语素构成双音词,如《仪礼·丧服》:“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后人以其中“天”为基础,附加“所”字构成“所天”。
典故词的语义与其典源有着一定的联系。有些典故词的词义与其典源所表达意义紧密相连,如“茅塞”典出《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即典源之义。有些则与其典源所表达意义距离较远或基本无关,如“受宠若惊”典出《老子》:“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典源意谓对得失看得很重的人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感到惊恐,而“受宠若惊”则指受宠后的惶恐心情,二者之间意义有所差别。
受到典源的影响和限制,典故词的语义往往比较单一,不像普通词语可以自由灵活地引申;但某些典故词的含义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如“空穴来风”典出《文选·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本指有户穴才能吹进风,作为典故词,比喻消息传说有一定的依据和原因,后来意义发生反转,多指消息传说毫无根据。
大部分典故词的结构和普通词语一样,可用一般的语法规则去分析;但有些典故词由于产生方式比较特殊,以至于结构难以分析,如“弱冠”“友于”“而立”“色斯”,等等,这些典故词往往是用截割的方式造出来的。
相当一部分典故词只用于书面语,具有典雅的语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