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必类

    歌诗必类 :

“歌诗必类”要求所赋之诗一定要与本人身份地位及场合环境相符,要恰当表达心意。语出《左传·襄公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不久,在湨梁(今河南济源县西)举行诸侯之会,宴于温(今济源县西南),使各国大夫歌诗以舞,要求“歌诗必类”。齐国大夫高厚所赋之诗“不类”,晋国执政荀偃怒,说:“诸侯有异志矣。”让列国大夫与高厚盟誓,高厚逃走。于是列国大夫盟,盟约说:“同讨不庭。”意思是要共同讨伐那些不忠于盟主的国家。晋人杜预注“歌诗必类”:“歌古诗,当使各从义类。”唐人孔颖达《疏》:“歌古诗,各从其恩好之义类。高厚所歌之诗,独不取恩好之义类,故云‘齐有二心’。”孔颖达还引用刘炫的话说:“歌诗不类,知有二心者,不服晋,故违其令;违其令,是有二心也。”(《春秋左传正义》)晋为盟主,会合诸侯,温之宴提出的“歌诗必类”,就是要求诸侯大夫用舞诗、歌诗的方式来表明听令于晋国。齐国当时是仅次于晋、楚的大国,不甘心听令于晋国,故高厚所歌之诗表达了不合作、背离主题的意思,与当时盟主晋国营造的友好、团结的氛围不合,被认为“不类”,自然也被认为是齐国破坏了诸侯会盟的友好关系,几乎导致诸侯同仇敌忾的讨伐。

“歌诗必类”虽然只是此次盟会晋国对诸大夫的要求,但的确是春秋时代赋诗、用诗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断章取义”赋诗言志时要恰当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心意,且与场合、氛围相符的诗句。如果所赋之诗不当,便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由此可见“赋诗”在当时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可以理解孔子为何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为您推荐

人籁

人籁 : 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在这里首次提出“三籁”的概念,“人籁”和“地籁”是作为“天籁”的参照而提出的。“天籁”比喻无声无形而无处不在的“..

夏曾佑

夏曾佑 :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入民国,一度退居,后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 此词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指人具有的内在的优良品质;文,文采,指人受到礼乐文化熏陶、教化之后的文雅气质。朱熹《四书集注》说:“..

百国春秋

复沓

复沓 : 章与章字句基本相同,各章只变换几个字词,反复吟唱。古人称《诗经》这种章法为“重章”,唐代孔颖达说:“诗本蓄志发愤,情寄于辞,故有意不尽,重章以申殷勤,诗之初始有此。”(《毛诗正义》之《卷耳》)顾颉..

行人辞令

行人辞令 : 行人指春秋时期的外交使者。晏子论社稷之臣说:“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说苑·臣术》)后世把这种“分布于四方”的应对之辞称为“行人辞令”,先秦称之为“辞”“命”。《周礼·春官·大..

质文社

质文社 : 《质文》的前身是《杂文》月刊。《杂文》于1935年5月由“左联”东京支部成员陈辛人、魏猛克、林焕平、林林、邢桐华、任白戈、杜宣等人创办,郭沫若为特约撰稿人,也是实际顾问。《杂文》先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