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音

    亡国之音 :

原意是认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紧密相连,国家破亡时的音乐哀伤而感怀,是人民困苦窘迫的表现。语出《乐记·乐本》:“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并举例“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正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儒家将音乐和政治密切相连,认为音乐是人的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社会政治影响着音乐。音乐能反映出国家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所以通过乐教可以影响政治,也因此儒士希望统治者重视乐教,通过音乐观风俗、知盛衰,考察时政,同时警惕和防范出现亡国之音,即“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乐记·乐本》)。汉《毛诗序》载:“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将乐教推广到诗教,并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了文艺要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政治教化作用。

后世亡国之音的意义内涵基本延续了《乐记》中的内涵,如唐代史臣以亡国之音来评价徐、庾作品乃至整个齐、梁文学,将乐论应用于文学领域,使亡国之音成为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常用术语。《隋书》提到隋代乐工万宝常因当时音乐“乐声哀怨淫放”,认为是亡国之音,后果然应验。宋代司马光也称“齐、陈淫昏之主”的作品为亡国之音(《资治通鉴》)。近现代徐珂、夏仁虎分别结合明清史实,称明代昆曲、清代秦腔为亡国之音。由于国破家亡之痛,亡国之音的内容多为忧愁哀怨,逐渐形成一种悲伤哀恻的文学表达样式,其中以南唐后主李煜作品为典型代表。

为您推荐

《狡童》

《狡童》 : 一首写女子因恋人爽约而恼怒并斥责对方的诗,产生于上巳节背景下。闻一多《风诗类钞》以为此诗为“女词”,云其“恨不见答也”。创作时间较难断定,《毛诗序》对于诗旨之误说是错把用诗之义当..

《清人》

《清人》 : 一首讽刺郑国将军高克的政治讽刺诗。创作时间系于鲁闵公二年(前660)。《左传•闵公二年》云:“冬十二月,狄人伐卫……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止乎礼义 : 对《诗经》中变风变雅作品的进一步说明。语出《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即诗歌来自于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然情性;止乎礼义,即诗歌..

吟咏情性

言为心声

言为心声 : 这一命题认为语言是创作者内心的反映,从中可以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关于言与心的关系,《尚书·尧典》最早提出“诗言志”,其后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赋比兴

赋比兴 : 与风雅颂(《诗经》的作品分类)合称“诗之六义”。语出《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云:“故诗有..

讽谏

讽谏 : 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有“五谏”的说法,讽谏是其中之一,意即用婉言隐语加以劝谏。如汉刘向《说苑·正谏》云:“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戇谏,五曰讽谏。”在诗学领域,讽谏指通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