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恶不足妨大美

小恶不足妨大美:【小恶不足妨大美】说明美与丑的客观性相对性以及其主次相依关系,强调从整体而非从细微局部来判断美丑。
《淮南子·说山训》说:“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然而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
”“璜”,半璧形的玉。
“考”(高诱注:瑕衅也>和“额”(lel, 丝上的疙瘩) , 都是疵瑕的意思。
美玉和明珠的本体是美的,美占据主要地位,尽管它们不可能没有细小的丑陋之处,但它们仍然是美的,这些细小丑陋的地方是次要的,是不妨大局的,因此仍得到天下人的珍爱。
也就是说,美丑都是客观的存在,尽管美丑是相对的,但美丑仍然各有其质的规定性,是可以区分的。
而当美丑共存在一个统一体中,这个统一体或美或丑的基本属性,则看谁占据主要才质方面的地位而定。
因此,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外篇·博喻》中又说:“能百莫不褒尧,而尧政不必皆得也;举世莫不贬桀,而桀事不必尽失也。
故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翡蔼;蒿麦冬生,无解毕发之肃杀;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老,美多也;蟆母有所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
”尧实行的是仁政,末必全都做得对,但能言者无不赞美他贤能,因为小过错不能淹没其美政;夏桀实行的是暴政,所做的事未必全错,但举世无不骂他是暴君,因为稍有小功也不足以弥补他的天的丑恶罪行。
一棵树的枯萎,无损于繁茂森林的郁郁想葱的美丽景象;草麦儿最在冬天生长,我们知道,庄子在认识论上是相“真善美”与“假丑恶”是相对对主义者,在美丑问题上,他也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没有确定的质的区别的,是“道通为一”的,而且是没法认识的。
明显,庄子的美学思想龙5满盾的。

为您推荐

不虚美,不隐恶

不虚美,不隐恶:【不虚美,不隐恶】是指对美好的人和事物不浮夸,对丑恶的东西不隐讳。 汉功固《汉书·司马迁传》,“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真高

真高:【真高】与“虚安”相对而言,指明文章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汉王充《论衡·对作篇》:“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莲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威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故《..

文集于札,忠有恶

文集于札,忠有恶:【文集于札,忠有恶】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善与恶之分。 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贤圣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见以正邪,安宜安记?足蹈于地,迹有好丑,文集于札,志有替恶。 故夫占迹以睹足,..

尽尽美

美动七情

美动七情:【美动七情】指势感特征,宋许题《许彦周诗话》,“时李端叔喜韩涯诗,诵其序云:‘姐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 ”“香”、“美”在此指艳情诗的审美特征。 但“美动七情”客观上也揭示了优秀文艺..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指文艺具有能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审美功能。 战国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指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

朴:【朴】指朴实、朴素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风格。 它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有三种:①指品格的纯朴,敦厚。 《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老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天运》“吾子天下无失其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