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其内涵①指客观、自然、普遍存在的一有个演变过程,起初主要用以表达味觉美的感受,后来则用以表达日益丰富发展的审美意识和感受。
汉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又:“甘,味也,从口含一。
”宋徐弦注、“羊大则美,故从大。
”清段玉勃注:“羊大则肥美。
”又:“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日甘。
引申之,凡好皆谓之美。
”凡是好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美的东西。
可见我国关于美的意识,虽萌发于味觉上的甜美快感,但却又逐渐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大概使人的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到愉悦和整个身心得到一定舒适满足的,即顺乎人生需要而又有助于人生的一切,都可以用美来概括。
具体说来,美的涵义又有如下几点:种价值。
清叶燮《已畦文集》卷六《滋园记》;“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然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待乎集事在乎人者也。
夫众芳非各有美,即美之类而集之。
集之云者,生之植之,养之培之,使天地之芳无遗美,而其美始大。
”又《已睦文集》卷九《集唐诗序》,“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而神明才慧本天地间之所共有,非一人别有所独受而能自异也。
故分之则笑散,集之则美②指超功利、仅可供赏玩、存在于一切形式之中的某种价值。
近人王国维《静魔文集续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查》:“美之性质,一言以敲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就奖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至宏壮之对象,汗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
就美术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固不侠论,即图画、诗歌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等材质适于唤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明显地受到泞德(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美学家的影响。
他认为美是超功利的,存在于形式之中,而且特别强调艺术形式美的独立价值,这有一定道理。
但艺术形式美的独立价值,毕竟是相对的。
因为艺术形式美,终究不能完全脱离艺术内容美。
关于这点,清叶燮在《原诗》外篇中论及诗歌的形式(文)与内容(质)之间的关系H¥夜有辟的见解。
他认体格、声调、苍老波澜“皆诗之文也,非诗之质也”,而诗之性情,才调、胸怀、见解才是“诗之质?,文“皆必有质焉以为之先者也”,即艺术形式美决定于艺术内容美。
对此,他作了很生动具体的阐释:“夜无松柏之劲质,而百卉凡材,彼苍老何所凭藉以见乎?必不然矣。
”又如波澜美,只有当江湖池沼之水“质”空虚明净微风鼓动,生出的波澜才是美观的;若是水,或厕所一般的臭水沟,遇风而动,虽化能生出波澜,但只能扬起污秽臭味,哪有什么美呢?“然则,波澜非能肖为美也:有江湖池沼之水以为之地,而后波澜为美也”。
③指一定条件下某种关系的协调、和谐。
最早给美下这一定义的是.春秋时期的伍举,他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凹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遗,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
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
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
若做民利以成其私秋;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又说:“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日:‘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致远以为明。
不同其以土本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抱竹之昌大、嚣麻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国语·楚语》)这里对美的看法,与单公不同。
单穆公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基焉。
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和而视正。
听和则聪,视正则明。
聪利商听,明则德昭。
听离昭德,则能虑纯固。
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成事不贰,乐之至也。
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
气在口为言,在国为明。
言以信名,明以时动。
名以成政,动以殖生。
收成生殖,乐之至也,着视听不和,而有眩,则味入不精x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
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轻易之名,有过恶之度。
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
让失其民,作则不济,求殿不获,其何以能乐?”(《国语·墨语下》)二者对“美”的解释,都同样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与一定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但是,单穆公则以冒观为美,偏重于形式关,认为乐音不宜过大,不宜超越于正常的听觉限度,而作用于视觉的对象的外部形态也不宜弄得眼花缭乱,要以中听中看为好,否则就不美。
伍举则认为不能以目观为美,尤其不能以高大的亭台楼阁为美,也不能以乐舞之大为美,不要沉溺于声色之乐,而是强调酒臣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协调、和谐为美,即所谓“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种对美的看法,对后世的文艺领域颇有影响。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川训》“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
”认为表现对象群体间的关系要安排得生动和谐,浑然相应,方为美。
的“信”,是诚,也即真。
他通过人格美的研究,最早提出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这对后世的文学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王充《论衡·超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人之有文,犹之有毛也。
毛有王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王色之禽毛妄生也。
”认为作品的内容(实)与形式(文)是互为依存的关系,而且要以真(实诚)为基础。
唐司空图《诗品·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返气,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
晓策六整,灌足扶桑,”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初学词求空,空则烫气往夹。
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炉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王引之《诗达闻》:“大与美义相近。
”“大”虽属美的范畴,却又比“美”高级。
《庄子·天道》:“昔者舜问于尧日:‘天王之用心何如?'⑤与“大”义相近。
《孟子·尽心尧已:‘吾无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朱大也!’尧日:‘然则何如?’舜日:“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径,云行而雨施矣。
’尧曰:‘胶胶忧忧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以大为最美,这在先秦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对后世亦有影响。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二:“徐献忠谓‘唐至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恩之感。
’其言④充实之谓美。
《孟子·尽心下》“造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日:‘可欲之调簪,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r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这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把人格美分为六个级次,善、信、美、大、圣、神。
所谓“充实之调美”,据焦循《孟子正义》注,“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在孟子看来,丰富、实在、符合仁义的内容和由此决定的美丽动人的外在表现形态,就是美。
宋张载说:“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调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天地同流,阴阳不测之调神。
”(《张子正蒙·中正篇》)这是对孟子观点的继承和发挥。
孟子所说则是。
其谓“刘沧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则非也。
蕴灵诗如‘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空江独树楚山背,暮雨孤舟吴苑来’‘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四拇‘来’字,皆音节悠扬。
半楼台秋月过,一川烟水夕阳平'、‘霜落雁声来紫寒,月明人梦在青楼',语亦远大。
晁氏调其诗頗清丽。
方回谓其自然顿挫。
高棵调其‘与许浑长于怀古,如《长洲》、《咸阳》、《邺都》等作,凄凉感慨之意,可为一倡三叹’,斯乃持平之论也。
”所谓“语亦远大”,是指作品中用语言所描绘的意象深远阔大。
而意象深远大,便具有盛唐气象之美,否便不够美,因而余成教婴与徐献忠争议。
粹,便是美。
这是荀况针对人的品德给美下的定义,揭示了美的一定本质。
在这段关于人格美的论述中,他既继承了孔子的“恭,宽,信,敏,惠”五德俱全的思想,并吸取了孟子“充实之调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见解,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人性问题上,他与孟子的“性蒂”论不同,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需要有后天的社会实践,经过锻炼、加工、改造,即所谓“伪”(人为的),才能变得善美。
他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美”与“纯”可以互训。
屈原《离啦》:“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曲阿洪注:“至美纯,齐同日粹。
”粹,即齐同,公正无私,知与行协调一致。
屈原用“纯粹”赞美楚国的先君熊绎、若敖、蛤冒三人(即三后);与荀子要求人格全粹是相通的。
文学是反映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因而荀子、屈原的有关美学观点,对后世的作家论与作品论甚有影响,乃至提出“金美”、“纯美”、“粹美”等要求。
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要求作品有全美。
宋周必大《王元渤洋右史文集序》“东牟王公之文,吾能言之:以六经为美材,以子史为英华,旁取骚人暴客之辞润泽之。
犹以为未,也,挟之以刚大之气,行之乎忠信之途。
仕可屈,身不可屈;食可缓,道不可缓。
如是者积有年,活浩乎胸中,滔滔乎笔端矣。
赋大礼则丽而法,使③以完全、纯粹为美。
《荀子·劝学》“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颐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调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杯之不足以为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它。
使自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世,焦同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调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失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所谓“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意思是说不完全不纯粹的,便不足以为美。
反过来说,完全、纯死节则赡而劲,铭记则高古粹美,奏议则切直忠厚。
至于感今怀昔,登高望远,忧思愉快,及摹写戏笑,一皆寓之于诗文。
”要求作品有粹美。
艺术美是与作家的德才之美相关的。
宋欧阳修《论君师鲁墓志》:“《法》言:‘天下之人,识与不识,皆知师鲁文学义论材能。
’则文学之长,议论之高,材能之美,不言可知。
又恐太略,故条析其事,再述于后。
”宋叶适《播芳集序》“夫作文之难,本于人才之不能纯美,然亦在纂集者之不能去取央择,兼收备载,所以致议者之纷纷也。
向使略所短而取所长,则数公之文,当不容议矣。
”近入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美者,实可谓天才之特殊物也。
”审美作用,是不对的。
这里说的“美善可甘”,是将“美”、“善”、“甘”并用,可见这原来意思相同的三个概念,已开始有所区别,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夫曲用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
亦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
姣弄之音,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侈于众理。
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
然以单、复、高、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
警犹游观于都肆,则目滥而情放;留察于曲度,则思静而容端。
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
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
五味万殊,而大同宁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所谓“美有甘,和有乐”,是指和美的音乐能给人一种甜美的愉悦。
“美”与“甘”,也是义近而有别。
“甘境”,即乐声的甜美意境。
颂、赞美。
宋赵湘《王象支使甬上诗集序》:“诗者文之精气,古圣人持之摄⑦美即丽。
明徐上泌《琴谱》;“丽者,美也。
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澹出,非从妖冶出也。
若音韵不雅,指法不宽,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丽也。
譬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有冰雷之姿,岂效颦者可与同日语哉!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音者当自知之。
”王充《论衡·别通篇》:“人好观图画②与“善”同义,参阅C兽]条。
D指艺术美感教育作用中的赞天下邪心,非细故也,由是天惜其气,不与常人,虽在圣门中,犹有偏者,故文人未必皆诗。
游夏,文学人也,仲尼以为始可与言者,与夏而不与游;游不预焉,则于文而偏者不疑矣。
然则用是为冷风,以除天下烦郁之毒,功德不息,故其名远而且大也。
近代为诗者甚众,其为章句之君子鲜矣。
或问何为君子耶?曰: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非君子乎!反于是,皆小人尔。
未有小人而能教化天下,使名以充于后世者也。
太原王公,文固天⑧近义于甘,而又有所区别。
汉者,图上所画,古之列入也。
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
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空器在厨,金银涂饰,其中无物益于饥,人不顾也。
肴膳甘臨,土釜之盛,入者乡之。
古贤文之美可甘,非徒器中之物也,读观有益,非徒膳食有补也。
”认为文章对人有激劝作用,读观有益,而图画只能绘出人的形体容貌,不能载其宫行,没有激劝作用。
否定绘画艺术的与之精气:又能诗也,造意发辞,红楼梦评论》)美学与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等的区别,主要是各自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当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
近人蔡元培论及悲剧艺术和滑稻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时也说:“要之美学之中,其大别为都丽之美、崇闭之美(日本人译言优美、壮美)。
而附丽于崇之悲剧,附丽于都丽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
”(《以美育代宗教说》)以上所用的”美学”概念,来自近代西方。
中国古代虽没有美学这门学科,但美学思想却大量存在,而且粗略梳理,便见其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当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审美应用科学等。
而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巳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则仅仅是萌芽。
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包括着上述名分支学科的内容,但又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独兵特色的技术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服饰美学、烹饪美学,也刘勰《文心雕龙》,王夫之《美斋诗话》、叶燮《原诗》等这样的思辨性较强或体生象外,戛击金石,飘杂天籁,阿邃享浑,幽与玄会。
其为美也,无骄媚之忠,以形于内;其为刺也,无狼戾之气,以蛮于外。
所谓婉而成章者,岂惟《春秋》用之,盖王公之诗亦然实。
大如是,实章句之君子也,当持么摄天下邪心,除天下烦郁之毒,岂诬也战。
”这里的“美”和“刺”:是概括诗歌两个方面的审美功能,认为赞美.不能过分,要无娇媚之情志,讽刺不能愤怒,要无狼戾之气。
清乔亿也结合作品对美刺作了解释,他在《剑溪说诗,又编》中说:“诗咏庄、应姜,并著其色,而有美有刺,义各不同,使义不切于美刺,其色不必官矣。
《离骚》称灵修、美人,及汉、魏乐府言女子盛容饰,皆寓调以把讽无非比兴者。
齐、奥以下,始专咏色,于义何取,享询淫焉耳。
唐人仿古意而不失其正者间见,若杜子美《丽人行》,直所见,深切著明,尤合乎‘主文谲谏’之义。
今读此诗者,亦常休焉玩其词而逆其志耶?”①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
近人梁启趣《饮冰室文集》卷三十九《美术与生活》,“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不容忽视。
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把美智作生活中的要素之一,从而对审美的必要性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为您推荐

美学

美学:【美学】这是一门理论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因而又可称为审美学。 近人王国维用西方的悲剧观点来研究《红楼梦》中的审美意识时指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亦与其伦理学上之价..

二美

二美:【二美】指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清沈宗窄《芥舟学画编》卷一:“无前无后,不倚不因,劈空而来,天惊石破。 六丁不能运,巨灵不能撼,割然现相,足骇鬼神。 挟风雨雷霆之势,具神工鬼斧之奇,语其坚则千夫不易,论其锐则七札可穿。..

天地之美

天地之美:【天地之美】指宇宙间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钙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这种“天地之美”就是指自然美。 它包括“山林”、·“皋壤”(《庄子·..

物有恶,施用有宜

健美

健美:【健美】抱艺术风格的刚健之美。 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十八:“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健美,但恨其少余味耳。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沈括存中、吕惠卿吉父、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下谈诗。..

七美

七美:【七美】都可以做到的。 庄子认为只有“至人”才能获得“至美”。 所谓“至人”即获天获道,顺应自然的人,“至人”因此才获得审美能力,才能与“至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 可见,“至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

三美

三美:【三美】这是对艺术美的节隔括因论及的角度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 ①指文章风格果《文则》,“《考工记》之文盖有三美:一日雄和而峻,三申整齐而游关健而雅,都之刀,宋之吴粤之剑,乎其地而“凡为弓,方艾峻而高其长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