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 :
江苏吴江(今苏州)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祖皆以道德文章望重于乡里。少年即习诗,1902年考中秀才,认识了两位好友,即同里镇的陈去病与金松岑。这一年成为《新民丛报》的订户,视该刊与《清议报》为枕中鸿宝;敬佩《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卢梭,更名人权,字亚卢,自谓“亚洲之卢梭”。1903年加入具有革命倾向的中国教育会,并入中国教育会资助的上海爱国学社求学,自此成为革命派文化宣传队伍中的活跃分子。
1906年在同盟会江苏分会创办的健行公学教书,加入同盟会,同时又加入光复会,成为“双料的革命党”(《南社纪略》)。为配合《民报》和改良派的论战,与田桐等创办《复报》。1907年冬在上海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结社。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被选任书记员。此后历任编辑员、主任等职,主持南社工作,成为南社不可或缺的领导人。南社解体后,于1923年成立新南社。
在近代变动不居的社会思潮中,柳亚子一生都在追求进步。青少年时热心接受康梁维新思想,后投身反清革命、追求共和的革命运动。南北议和时,任上海《天铎报》主笔,以“青兕”为笔名,撰文反对新生的民国政府向袁世凯妥协。五四运动时,同情新文化运动。1923年,在家乡主编《新黎里》月刊,宣称“醉心于马克思之学说,布尔萨(什)维克之主义”(《吴根越角集后序》)。同年10月,与邵力子、叶楚伧、陈望道等组织新南社,次年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1925年任江苏省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团结合作,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逃亡日本。次年归国,与鲁迅、何香凝往来。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占上海,因病留居租界,自题居室为“活埋庵”。1940年赴港,次年因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拒绝参加国民党中央全会,被开除党籍。1944年在重庆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在香港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8年卒于北京。
柳亚子在近代的重要身份是诗人,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与宣传功能,青年时期就云:“思想界中初革命,欲凭文字播风潮。”(《岁暮述怀》)“想靠着文字有灵,鼓动一世风潮。”(《复报发刊词》)这一思想影响了柳亚子一生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他用诗歌抨击袁世凯、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追悼革命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烈士,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他的文学批评也以政治为立足点,以政治立场论人论诗。他崇尚唐音,宗法以顾炎武、夏完淳为代表的明遗民诗风,对龚自珍的诗风情有独钟。而对当时诗坛流行的诗派无不指斥,说同光体为“枯寂无生趣”,汉魏六朝派为“古色斓斑真意少”,晚唐派为“淫哇”(《论诗六绝句》)。论词,推崇南宋辛弃疾,誉之为南宋词人第一,贬斥吴文英;论文,反对韩愈和桐城派。1917年,因社中姚锡钧、闻宥、朱玺等人宗尚宋诗派,称赞同光体,柳亚子愤起反对,认为民国肇兴,应该博综今古,创作“堂皇遹丽”“朗然有开国气象”的民国之诗,而不应该再奉晚清遗老为诗坛圭臬(《答野鹤》)。由此引发了南社的唐宋诗之争,柳亚子行使南社主任之权驱逐朱玺出社,引起社内更大的内讧,终致南社解体。
新文化运动以后,柳亚子对白话诗有一个由质疑到接受的过程,最初他认为:文学革命,所革当在理想,不在形式,形式宜旧,理想宜新,白话诗断断不能提倡。1924年前后,柳亚子开始学着写白话诗,后来成为白话诗的支持者。
柳亚子是一个充满政治热情的诗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近代追求民主共和的政治步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放歌》批判专制制度,对祖国面临的巨大危机表示深深的忧虑:“上言专制酷,罗网重重强。人权既蹂躏,《天演》终沦亡。众生何酣睡,民气苦不扬。豺狼方当道,燕雀犹处堂。天骄闯然入,踞我卧榻旁。瓜分与豆剖,横议声洋洋。”“沉沉四百州,尸冢遥相望。他人殖民地,何处为故乡?”《题洪北江〈更生斋诗集〉》通过典型的历史人物揭露封建伦理对读书人的毒害,批判忠君思想。《题留溪钦明女校写真为天梅作》控诉男尊女卑、三从七出等观念对妇女的束缚。《元旦感怀》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和献身革命的强烈渴望:“理想飞腾新世界,年华孤负好头颅。椒花柏酒无情绪,自唱巴黎革命歌。”
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怀人诗和赠友诗。如《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先生狱中》《赠孙竹丹》和《赠马君武》等,都写得乐观豪迈,高昂阔大,反映了其昂扬奋发、朝气蓬勃的心理状态。另一些诗或痛心于革命派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或哀悼死难烈士,写得悲慨淋漓,慷慨激昂,如《哭威丹烈士》《有悼二首为徐伯荪烈士作》《吊鉴湖秋女士》《吊刘烈士炳生》和《哭伯先》等。词作不如诗作数量多,大体都是苏轼、辛弃疾一类壮词,如〔满江红〕《祝〈民呼日报〉,用岳鄂王韵》、〔沁园春〕《寿巢南三纪初度》、〔金缕曲〕《三月朔日,南社同人会于武林,泛舟西湖,醉而有作》等。柳亚子的诗词与中国近代追求民主自由的历史进程同呼吸,茅盾评价说:“柳亚子是前清末年到解放后这一长时期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他的诗反映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以为是名副其实的”(《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发言》)。
柳亚子少年习诗,主要学习《唐诗三百首》和杜甫诗,接触《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后受梁启超“诗界革命”的影响,挦扯新名词入诗,力求在旧格律中创造出新意境。1906年以后,广泛涉猎诸家诗作,深受明清之际遗民烈士诗歌的影响,其中的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吴伟业等人的诗更与其性情、志向契合,确立了与南社“几复风流”诗学宗尚一致的诗学精神,这种诗学精神与明末几社、复社宗唐抑宋的诗学一脉相承。他的诗既慷慨激昂,又敦厚诚挚。毛泽东曾经赞誉说:“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给柳亚子的信》)
柳亚子的散文在早年颇负盛誉。17岁时就在《江苏》杂志上发表了《郑成功传》。此后,又陆续发表《中国立宪问题》《台湾三百年史》《女界钟后叙》《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夏内史传略》《哀女界篇》和《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花木兰传》等多篇作品。大都是“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民体文字,感情充沛,或大声以呼,或垂涕以诉,文势奔腾磅礴,散发着灼人的热气。
柳亚子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其女柳无非、柳无垢选编的《柳亚子诗词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柳亚子系列丛书》,包括《南社纪略》(1983)、《书信辑录》(1985)、《磨剑室诗词集》(1985)、《自传·年谱·日记》(1986)、《苏曼殊研究》(1987)、《磨剑室文录》(1993)、《南明史纲·史料》(1994)等。
柳亚子《磨剑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