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变雅

    变风变雅 :

语出《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当国家政治变得混乱,社会出现动荡,道德趋于沦丧之际,就会有变风、变雅诗作产生。在古人看来,变风、变雅之作和政教的衰落密切相关。

在儒家士人看来,诗乐艺术的面目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状况紧密联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就使《诗经》作品产生了“风雅正变”的相应划分。郑玄的《诗谱序》 “以史证诗”,不仅提出正风、正雅说,更结合《毛诗小序》明确了正风、正雅、变风、变雅的具体范围:正风包括《周南》11篇、《召南》14篇,正雅包括《小雅》自《鹿鸣》至《菁菁者莪》16篇、《大雅》自《文王》至《卷阿》18篇。这59篇作品均产生于西周盛世——文、武、成、康时期,是对修明政治的颂美。变风包括《邶风》以下十三国风135篇,变雅包括《小雅》《六月》以下58篇、《大雅》《民劳》以下13篇。这206篇主要产生于周懿王、夷王至春秋陈灵公时期,时值周朝政教日益衰落败坏之际,故诗人作诗风刺其上。之后,孔颖达《毛诗正义》延续这一思路,将政治兴亡与《诗》之正变、盛衰关系阐述得更为明确。不过,亦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风雅正变并不是完全以时代划分,也以政教得失来划分。如清代学者马瑞辰认为:“文武之世,不得有变风、变雅。夷、厉、宣、幽之世,有变风,未尝无正风;有变雅,未尝无正雅也。”他认为《淇奥》《缁衣》等篇,可视为正风,宣王时的《车攻》《吉日》之类,亦可视为正雅。

汉代儒士认为《诗三百》是一部王道教化的经典教材,其中变风、变雅之作占据主导,其原因主要为:①对于《诗》的理解,要能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真切了解时代状况以及诗人之意。如王国维所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本于此,有关先秦用诗传统、诗与礼乐相配合以及刺作为风教构成等情状才会得到清醒认识。②用来风刺的变诗,其目的在于规劝君主,有补政治,并非一味的怨诽哀伤,《毛诗》对很多诗作标示时代语境和政教善恶,用意就是不让诗之理解偏离风教的轨道。对于变风、变雅之作,《毛诗序》亦反复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准则,指出诗人虽然发乎情性,但终不失温柔敦厚之旨。这在为中国古代广大士人确立了批评写作的价值规范的同时,也为他们关怀时事、批评政治提供了道统依据。

为您推荐

《褰裳》

《褰裳》 : 一首女子责骂男子失约的诗。创作时间难以确定,大约最早为溱洧之地的情歌,后被收入《郑风》,只能据郑玄《诗谱》系之于周桓王(前719~前697)、周庄王(前696~前682)之交。全诗两章,每章五句。其中只易..

《羔裘》

《羔裘》 : 一首赞美某位男子的诗。据《诗经分期断代校证》分析,郑庄公(前743~前701)当周平王之世,故暂系于周平王(前770~前720)时期。关于这位男子所指何人,说法不同。朱熹《诗集传》云:“盖美其大夫之词,然不..

亡国之音

亡国之音 : 原意是认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紧密相连,国家破亡时的音乐哀伤而感怀,是人民困苦窘迫的表现。语出《乐记·乐本》:“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狡童》

《清人》

《清人》 : 一首讽刺郑国将军高克的政治讽刺诗。创作时间系于鲁闵公二年(前660)。《左传•闵公二年》云:“冬十二月,狄人伐卫……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止乎礼义 : 对《诗经》中变风变雅作品的进一步说明。语出《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即诗歌来自于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然情性;止乎礼义,即诗歌..

吟咏情性

吟咏情性 : 这一主张认为诗歌是用来传达抒写人的情性的。与诗言志和诗缘情说有着紧密联系。先秦时“情性”一词已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如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